墨子的:“以兼易别”——以普遍性(同时性)取代偏爱兼 以 易 别

墨子的:“以兼易别”——以普遍性(同时性)取代偏爱兼 以 易 别

摘要 本文旨在为墨子的哲学进行辩护,认为其体现了世界主义的理念,而正是这种理念使其广泛地被归类为功利主义或结果主义。为此,我们将回顾其在古代与现代的接受方式,并将墨家思想与西方世界主义思想进行比较。 我们还将探讨阻碍墨子主张成功的种种历史条件,特别是通过分析《墨辩》中一些章节的语境,即所谓的辩论篇,这些章节通常被归于晚期墨家或新墨家。本研究有助于对整个墨家学派的理解,尤其是考虑到《墨辩》的含义至今仍在争议之中。最后,我们指出,“兼爱”——即普遍性与同时性(兼)的实践条件,已经随着当今的全球化而具备。...
堂吉诃德中的武力与文化论述

堂吉诃德中的武力与文化论述

介绍《论武器与文字》的引言是对佐莱达的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她是否受洗?因为这不仅决定她是否进入天堂,更决定了她的孩子——如果她有的话——将会归属于哪种武器。 正如佐莱达受洗的问题构成了这篇论述的引言,其后续和结尾则在被囚者的叙述中得以展现。塞万提斯借鉴了两部关于阿尔及尔被囚者故事的戏剧先例:第一部是《阿尔及尔的浴场》,这是一部被视为为被囚者筹款而创作的陈词滥调集,通过打动或影响观众;第二部是《阿尔及尔的条约》,一部更复杂且微妙的戏剧,在演出时舞台窗户会展示一块白布——尽管从未用其军事术语“白旗”来命名,这正是武器的象征。...
塞万提斯,和平的王子                                                                        《堂吉诃德》作为联合国改革提案的参照

塞万提斯,和平的王子 《堂吉诃德》作为联合国改革提案的参照

全世界都将《堂吉诃德》视为文学杰作,推崇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却未能理解其深层意义。此刻,我们正可揭示其中缘由,并阐明为何这一意义应当公之于众。 小说的诞生 塞万提斯继承了“流浪汉小说”(picaresca)的传统——这一体裁被视为现代小说的雏形。流浪汉小说常被称作“穷人的文学”,因其角色既非王公贵族,亦无壮志雄心,仅为生存奔波。然而,流浪汉小说实则是一种知识理论,其真正开端可追溯至《塞莱斯蒂娜》(1499)。这部作品仍以对话体呈现,介于小说与戏剧之间,试图通过人类共有的生活经验(而非抽象概念或意识形态)探寻真理。...
联合国改革提案——第四章:实施方案

联合国改革提案——第四章:实施方案

联合国改革的实施正是对这一诉求的回应——必须彻底停止一切伤害意图或目的,即在所有武装冲突地区实现停火,并全面冻结任何形式的武器研发。 联合国改革可归结为一个简单命题:人类必须放弃国家主权——即那些必然导致对抗与战争的片面或单边决策模式,转而选择共存之道。这意味着作出包容性与普世性的决策,以此预防、避免、禁止并放弃伤害目的,唯求共同福祉。这两个方面实为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西塞罗与墨子:同样的人类愿景——联合国改革提案笔记

西塞罗与墨子:同样的人类愿景——联合国改革提案笔记

我希望这些关于西方文化伟大大师西塞罗的文字,比我通常基于中国哲学家墨子的文章更能引起关注。 也许,我关于中国的写作在这里的读者中引起了一些抵触,或者较少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为他们大多属于西方世界,或者至少以西方为主要参照。 同样,我希望这能帮助你理解我在提出联合国改革方案时所表现出的严肃性、自信和坚定性。毕竟,还有什么比东西方圣贤在毫无交流的情况下得出相同判断更能证明真理的呢?这也是所有人类共同的常识的一种体现。...